人面桃花相映紅
2月19日,與友人結(jié)伴登白云山觀賞桃花。沿著白云大道北上,剛過廣州體育館就塞車了,車龍一直排到白云山西門口,徒步登山是更好的選擇。
登山道上,游人如鯽,男女老少扶老攜幼,青年情侶手拉手、肩并肩,齊奔桃花澗,熱鬧場面簡直同趕廟會一樣。
廣州人十分喜愛桃花,因為廣東話“紅桃”與“宏圖”諧音相似。因此,廣州人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習(xí)俗:在春節(jié)前夕要買一枝桃花回家,或在商場、賓館、酒樓插在花瓶中,寓意“大展宏圖”,行“桃花運”的好兆頭。桃木又可驅(qū)邪趕鬼,大吉大利。所以,桃花在廣東被譽(yù)為“中國的圣誕樹”。
桃花是我國最古老的花木之一,是象征春天的名花。我國人民把桃花和桃子都作為吉祥物,視為仙木、仙果、壽桃。明代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,敘述桃的藥用價值有10多頁。在《禮記·檀弓》中,也有“桃,鬼所惡” 之說。隋代《玉燭寶典》記曰:“元日造桃板著戶,謂之仙木……即為今桃符也。” 今天的貼春聯(lián),是由桃符衍變而來的。
由于去冬今春廣州天氣比較和暖,大田里供作年花的桃樹,春節(jié)前花已盛開,所以今年春節(jié)很少人家里插上桃花過年。而白云山山高氣寒,氣溫比市內(nèi)低,桃花在春節(jié)后依舊笑春風(fēng),吸引許多廣州人來山上“補(bǔ)課”。
與我們同行的小趙笑著說:“今天是來行桃花運的!倍P(guān)于“行桃花運”這個典故,晉人干寶在《搜神記》中,記載了漢帝劉晨與阮肇“遠(yuǎn)行十三日,甚饑”的故事。他們在途中饑餓,上山去摘桃子吃。在一條小溪邊遇見兩位絕色佳人,宛若仙女,將她們邀回家中用飯。膳罷,又有一群少女持桃上貢,然后酒酣作樂,慶賀這一仙凡艷遇。
后人則在這則記載的基礎(chǔ)上,演化成現(xiàn)在的“桃花運”。
來到桃花澗的門樓,掛滿了橙紅色的炮仗花,像燃放著萬千爆竹,歡迎各方來客。導(dǎo)游說,今年2月8日,桃花澗里的桃花已經(jīng)盛開。我舉目遠(yuǎn)望,緋紅一片,近看殷紅萬點,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駐足觀賞。
人群中,有的在欣賞桃花,有的在花前樹下拍照,個個滿面春風(fēng),笑口盈盈。有些年輕姑娘,學(xué)習(xí)古代楊貴妃三姐,素面朝天,仰望桃花,吸納桃花的精氣,以滋潤容貌,獲取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效果。
桃花澗是白云山明珠樓游覽區(qū)一個以觀賞桃花為主的中心景點。相傳,古代有一位高僧隱居于此,以種桃花為樂,天長日久,桃樹漫山遍野,而得名桃花澗。1999年,廣州市園林部門以東晉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為構(gòu)思主線,擴(kuò)建了這片獨具東方特色的山水寫意園林,栽有白碧桃、緋桃、蟠桃等10多個品種1.3萬多株。每年早春二三月間,滿園桃花競放,姹紫嫣紅,是廣州近郊的一個“世外桃源”。
在桃花澗的小溪旁,我拜讀了銘刻在石壁上的《桃花源記》。文中描述:“忽逢桃花林,夾岸數(shù)百步,中無雜樹,芳華鮮美,落英繽紛……”真是好一番世外桃源美景,不僅為后人留下一則桃花的典故,更為人們描繪了一幅和平、安寧、祥和、美好,沒有世俗煩惱的理想世界畫圖,塑造了一個令人遐想和傾心的夢想世界。 |